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

前言

           平時閒來無事會看些電影,最近挑了些覺得還不錯的,然後寫了些心得與大家分享,還請大家不吝指教囉~
        分享的順序是依照年份來排的從「阿甘正傳」始,到今年度的「為了與你相遇」共五篇,每篇最上頭有放上預告,如果還沒看過,但如果有興趣的,那篇的下文就別看囉~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有劇透!!!

為了與你相遇2017




         這是一部以狗狗為視角的電影,然後以人類的方式臆測.詮釋他們的想法。
         第一幕是與伊森從小到青年的相處時光,這幕讓我覺得有些遺憾。雖然只是個人的看法,但總是覺得伊森與父親之間的疙瘩是貝利所造成的,從搞砸升職加薪那時起,關係便開始疏離,但看得出來爸爸的人格也有些扭曲,過去的事情遲遲放不下,見兒子有所成就,不但沒有為之歡喜,反而燃起妒火。中間還穿插的一些劇情,直到貝利走到生命的盡頭……
        之後的劇情就不贅述了,整部電影有刻畫出狗狗的愛之處外,更有帶出養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要有經濟上的考量,否則最終可能變成棄養;對牠們頑皮的舉動要能有所包容;飲食上也要多加注意……等等。
        電影中也帶出了一些人類與狗狗的共通點,增加人們的共鳴,最讓人深刻的就是「陪伴」,道出重要的人不在身邊時會怎麼樣的寂寞,甚至是渴望這樣一個人的出現。在影片裡藉著貝利的自我詢問,其實也是想讓觀眾自我我省思吧~牠不斷的自問什麼是他生命的意義,回答多是「最重要的人」就是他生命的意義。最後有一段話更是針對這個世代人所說的(至少我是這麼想的),「所以當了幾輩子的狗,我終於明白了,首先要開心,只要有可能,就竭盡全力去幫助別人,舔你愛的人(狗狗無誤XD),對過去的事不要一副苦臉,對未來也不要愁眉苦臉,只要,活在當下、活在當下……
        如果還沒看過的人,可以去看看,私心推薦,因為自己本身滿喜歡狗狗的~

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

美麗境界2001





這篇電影是在描述一位諾貝爾得主的故事,名為John Forbes Nash Jr.,約兩年前因車禍而身亡。
而我會看這部電影的原因,是因所學的課程裡,有提到他的一個重要理論Nash equilibrium,出自於好奇心,就來看看了。
電影一進來就明顯的把他塑造成一個聰明但也不擅交際的人,雖然如此,他還是遇到了一位欣賞自己,並願意接受他奇怪性格的女孩,抱得美人歸。
但他除了大學教授這個職業之外,花了大量的時間及精力在他所幻想的職業上,本來還不會嚴重影響他的生活,但隨著他的幻想世界進入危機,逐漸侵蝕他的神經,對於生活中的風吹草動都顫顫慄慄,電影把氛圍營造得很好。在一切尚未明朗前,觀看者一直是隨著主角的幻想來思考的,認為真的有危險在步步逼近,當主角被捉進精神療養院的初期,我都還一度以為是誰的陰謀,但跟著時間的層層推進,在女主角的追根究柢之後,才確信男主角是患了思覺失調,會幻聽,會妄想。
經女主角一番調查後,蒐集了一些證據,並向Nash說清楚.講明白他的現況,但一時Nash難以接受,看得出來他當下是多痛苦,多難受,畢竟突然告訴一個人他一直所深信的都不是真實的時候,就彷彿讓他失去了信仰,就如醫生說的「如果你突然得知,你身邊最重要的人.地方以及時刻不是離開也不是死亡,而是更糟的,從來就沒有出現過,那會是怎麼樣的一個地獄呢?」。劇情到了這裡,觀看的視角漸漸的從男主角身上轉換到了女主角,會為Nash感到心疼,胰島素休克治療法的過程更是讓人不忍直視。
過了一年,Nash出院了,並持續地服用藥物,可是服用藥物的副作用使他無法工作,因此就擅自停藥致使病徵又復發,但在他的堅持下,沒有回到醫院。兩個月後為了改善症狀,回到了普林斯頓大學,他們認為熟悉的人事物,及適應社會,有助於改善幻覺的症狀,雖然到了最後病徵依舊,但Nash已經學習忽視幻覺,雖然沒有消失,但能與之和平共存,並且一生在學術上的付出與貢獻也沒有辜負他,在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~
這部電影最讓我深刻的部分,便是女主角Alicia Lopez-Harrison de Lardé的不離不棄,即便Nash沒有能力給予一位女人所需求的經濟來源.安全感……,可是Alicia Lopez-Harrison de Lardé依然傾住一切的照顧他,沒有她,Nash大概也不會有如此輝煌的成就,在我看來這部電影除了是一個傳記,更是一章細水長流的美麗詩篇。

海上鋼琴師1998




         Nineteen Hundred一個單純快樂卻也寂寞的人,他的音樂隨著人們的心情而變化,黑白分明的琴鍵所奏響出來的音樂,情緒從他的手指流瀉,內蘊的沉思藏不住,明澈的雙眼洞察著一切,為此他了解每個人需要怎麼樣的慰藉,用心的對待生命中的過客,使前往美國茫茫大海的旅人不孤單,但多少次來來去去,沒有哪個人深入地與之相處,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是人人所說的理想鄉,然後在船靠岸以後,只能獨飲寂寥,準備迎接下一個虛無飄渺的喧囂。
        最後Nineteen Hundred沒有下船,隨著Virginian號的爆炸,他的生命就像那花火,只有剎那,卻也成為永恆。沒有下船的原因,是因為在偌大的城市裡無法找到一個自己,條條縱橫來往的道路,棟棟星羅棋佈的建築,對他來說太過恐怖,下了船,出了熟悉的地方,自己還能是自己嗎?就像處於外面的人們,許多事身不由己,原來的我們也不再完整,時常只是一個應對外在環境的軀殼。
    在船上他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誰,但出了船,似乎沒了方向,該走向何方,讓他迷茫,他要的是「絕對」的這個選項,但對他來說只有這艘船與鋼琴的琴鍵是他的解答。拿自己來說,到目前為止,在生命中在選擇這件事情上,一直都是選擇相對喜歡,甚少是絕對喜歡,當有更好的選項時,我們何樂而不為呢?在他看來就是陸地上人的悲哀。他最後也沒有為喜歡的女孩下船,當那個女孩走到「相對」的世界裡,她就不再是「絕對」,雖說「弱水三千,取一瓢飲」,但有時候,選擇上並沒有所謂對錯,只有你想怎麼做,Nineteen Hundred貫徹了自己的信念,他沒有下船他不會知道更多,但他至少獲得了心靈上的穩當,且堅定了這個選項。
        最後他有一些話值得我們去細細咀嚼,我挑出自己最喜歡的兩段,不管同不同意他的說法,總是能帶給我們一些省思。
       「為什麼?為什麼?為什麼?……你問我為什麼?我想你們陸地上的人,把許多時間都浪費在問為什麼,冬天剛到就等不及夏天,夏天來到又害怕冬天的來臨,你們總是在尋找不屬於你,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。」   
       「整座城市……你就是看不到它的盡頭。盡頭!請你給我看,它在哪裡到盡頭,好嗎?在那舷梯上,一切都很好,我穿著大衣,風度翩翩。我決心下船,意志堅定。這些都不是問題。我不是因為看到什麼才停下的,是我看不到的。你能理解嗎?是我沒看到的。在漫無邊際的整座城市裡,什麼都有,除了沒有盡頭。什麼都有。但是沒有盡頭。我看不到東西的盡頭,世界的盡頭。」
              「比如鋼琴,琴鍵有始也有終。你知道,琴上88個鍵,沒有人會告訴你不同的答案。琴鍵是有限的,但你是無限的。而在那88個琴鍵上,你所能夠創造的音樂是無限的。我喜歡那樣。我可以那樣生活。但那舷梯上,擺在我面前的琴鍵有成千上萬,永遠也數不完的琴鍵,真的,它們沒有盡頭,那鍵盤太大了。但是如果那鍵盤是無限的,就沒有你能夠演奏的音樂。這部是為你準備的。這是上帝的鋼琴。天啊,你看見街道了嗎?有成千上萬條!你怎麼去選擇哪一個?一個女人,一所房子,一塊自稱擁有的土地,一片要看的風景,一種死亡的方式。整個世界都壓倒在你身上, 你卻不知道它在哪裡到盡頭。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對於他的說法我不表示反對,但活於現實的我們,明顯無法達到他所說的境界,但至少對於另一個與我們思想相左的想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1995





Braveheart除了給觀看者心靈上的震撼與感動之外,一開場就帶給我一種視覺上的享受,因此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去了解拍攝地的相關資料,電影中我看見蒼鬱壯闊的草原,煙嵐裊裊的高山雪地,更甭說那充滿中古況味的Stirling城堡,在在都勾起我對那裏的嚮往。
Glencoe峽谷是主要的拍攝地,據說是由火山岩所組成,Stirling城堡便建在它的懸崖上,這美麗的地方其實曾是重要的軍事要地,一度也是金戈鐵馬的戰場,,寧謐古樸的背後有條漫漫的滄桑長路。
再來談談我對劇情與內容的觀後感吧~雖然父親為英格蘭軍所殺,但William Wallace沒有復仇的心,他之所以回來,原來只是對於家鄉的依戀,但Edward I的暴政,使他揭竿而起,由一位布衣蛻變為鬥士,雖然沒能親眼看見蘇格蘭獲得自由,但他確實的引領一個民族獲得了自身的榮耀。 看多了happy ending的結局,當見到女主角領便當的剎那,當下有些難接受,內心有些震盪,但也因此讓我在最終,在William Wallace被處刑時有更多的餘裕感受出其他情緒,當他喊出「Freedom」時,不捨交織著打從心底的尊敬迴盪在身體裡,彷彿受了感染也忍不住地想要吶喊,可惜不行,會嚇到室友。總之對於William Wallace的勇敢,我是對他感到由衷的光榮與佩服,也因為看了這部電影,讓自己感受到了久違的激盪情緒。雖然「種地.成家.平平安安過日子」的平凡夢想沒能如願,但他的故事將永存人們心中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電影佳句:  每個人都會死去,但不是每個人都曾經真正活過。


PS.因為是歷史改編成的電影,裡頭有諸多內容不符合史實,如果有意了解的就Google一下囉~


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

阿甘正傳1994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這部原是高中歷史老師推薦的電影,看完後除了了解一些美國近代史之外,也引起了一些省思與感觸。
         從電影看來Forrest Gump與我們的生命並無不同,過程中不斷的起起落落,但是他的單純,卻是使他足以面對人生發生變故時的重要因素,問題,只要不把它當成問題就不是問題。受人排擠,他沒放在心上,只是將心思放在愛他及他愛的人身上,全心全意的關心與付出;先天不足,他不氣餒,只是把能做的事情全力去完成,一心一意的向前與邁進。
        觀看的過程有幾次被他所感動。為找回身在戰場的朋友,能一無反顧地回頭深入危險地帶,朋友死後更是不忘曾經的諾言,完成了朋友的心願。對於Jenny執著,至始至終不曾改變,他要的不多,只要陪伴便能滿足,劇中他不知提到了多少次想念Jenny,多少次的見面與分離都尊重所愛的人的決定,他從來只說我愛你,不說太多的甜言蜜語,他的愛表現在他的行動裡,濃厚.溫暖卻從不讓人感到壓力。自己想做的事情,自己決定,想跑步就跑吧~不知不覺跑遍了美洲,這讓我憧憬,如果能毫無顧忌的做自己所想能有多好,當然現實還是有諸多的限制,但當下次面臨選擇我或許能更勇敢地爭取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。
        最後我想談的便是這部電影的關鍵人物,在他的人生中,少不了的是他媽媽的悉心指導與努力付出,脊椎側彎,就給他雙腳裝矯正支架;智力不足,也要讓他在正常教育下成長。最重要的是予以心靈上的鼓勵以及人生重要的種種道理,戲裡不時可以聽到Gump提到「Man always said......」便能了解,媽媽對於他的影響力有多大,逝世前還不忘提醒GumpYou have to do the best with what God gave you,這句話便是我認為Gump能從先天的逆境轉化為人生勝利的關鍵。
        雖然只是一部電影,裏頭加了諸多理想,但我想能從中體會到一些什麼便已足夠,這部電影每次觀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,值得一看再看。

         電影佳句: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,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將拿到什麼。